以自然润童心,以探究促生长
——幼儿园自然探究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无锡市云林幼儿园 孙亚
[摘 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主张让幼儿在自然中学习。在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我们以儿童为本,不断挖掘幼儿身边的自然资源开展项目活动,将教育自然地融入幼儿的生活。真正的将利用自然资源转变为教育课程, 彰显了教育价值内涵,努力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关键词]:自然;游戏活动;自主探究
当小朋友们漫步园内,很自然而然的就会被园中的花卉林木所吸引。亲近大自然是孩子的自然天性。走进大自然他们充满好奇——“老师,这是什么花?“老师,这棵树结的果子好奇怪!”
“老师,什么时候能吃甜甜的葡萄?”他们会摸一摸树皮,闻一闻花香,听一听鸟鸣,还会收集掉落在地上的落叶、花瓣和果子,而课程就在孩子们对植物的好奇心中生成了。所以,园子里的花、鸟、鱼、虫等都是课程的主要内容,而这些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再结合土地、水源和气候等各种因素,就构成了一种真正基于大自然的课程。
一、创设自然的环境,让学习自然发生
大自然学习不单包括孩子在大自然中的认知,也包括自然而然的认知。因此我们在活动空间、时间维度对园所环境加以改造设计,以生动活泼、和谐共存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为教学体系的主要部分,使孩子们在与一草一木、一虫一鱼的互动中获得学习契机,在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自发产生兴趣,并主动进行探究。
1、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需求和发展水平,将周边的自然、社会、人文等环境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资源。”春回大地,我们和孩子一起制作风筝、放风筝,看着风筝经过反复探究、调整最终在天空中越飞越高,感受风筝的形状、材质与风向、风力的关系;带孩子来到田间闻一闻油菜花的清香,观察蜂蜜,寻觅昆虫出没的足迹;采集不同颜色形态的花朵,看一看、闻一闻、画一画、分一分,根据孩子的兴趣开展小组探究,把花瓣做成植物标本或书签。秋日私语,我们来到郊外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丰收的景象,带上工具一起采摘秋天的果实,收集各种落叶,用放大镜观察叶子的颜色、纹理,对各种果实、落叶进行分类。这些亲自然多元的游戏化样态将传统教学模式完全打破,让儿童在与周围自然环境的互动中收获和成长。
项目活动《嘿!鸟窝》的开展,孩子们从发现鸟窝——亲子寻鸟窝——搜集鸟窝原材料——尝试搭建——反思搭建失败的原因——亲子查找资料了解鸟巢及筑巢过程——小组再次尝试搭建——分享某一种鸟窝筑巢的过程……”幼儿感悟到“原来搭鸟巢是这么难得啊!”“小鸟们好聪明,真了不起!”“鸟窝造得这么不容易,我们要好好保护小鸟、保卫他们的家”等真实的感想和经验。课堂的场所从教室开放到大自然,教具也从书本变成直接操作的材料,课堂的时长也被突破,融到更多区域自主活动、户外游戏中,甚至家庭的亲子互动中。
2.搜集整合,甄选游戏材料
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材料充分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与发展的。因此,我们应为幼儿创造丰富的物质和舒适、开放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孩子的探究兴趣,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孩子们可以通过参观、采集等方式,获取一些生活素材,丰富区域游戏材料。如: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和孩子们到种植园地收集各种花花草草;天气渐渐炎热,我们带孩子们在玩泥区挖泥巴过家家;秋收冬藏,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捡起各种落叶、树枝,并收集各种水果、种子、稻穗以及各种贝壳类等材料,开展亲子水果娃娃、谷物贴画等创作。又如,在"泥好玩"区域游戏中,家长和孩子们反复揉、搓、捏、按压创作泥巴玩具,如惠山泥人、各种动物、植物等,并对其进行上色、装饰等活动。再如,在编织区,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收集菖蒲、稻草、枝条等编织物品。结合街道举办的“民俗文化周”活动,园所教师一起将活动搬到广场上,让更多的孩子参与植物印染、造纸等传统项目,激发幼儿走近民俗文化,体验民间游戏的乐趣。
二、走近幼儿的生活,在探究中建构有意经验
幼儿在自然中主动探究离不开真实生活和需要,在探究中教师还要关注到不同个体的生活经验。大自然与师幼的共同生活能拓展幼儿的视野,在自然中探索的有趣经历能帮助孩子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通过集体、小组、个别等形式,与同伴、材料、成人共同分享交流,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中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成长与锻炼。
项目活动《嘿!鸟窝》中孩子们发现大雨来袭,鸟窝里的树枝掉下来了,带着对鸟宝宝和鸟妈妈的关心与爱护,他们以自己的经验和审美视角为小鸟们设计了别出心裁的鸟窝造型。
小凡:铺上软绵绵的草和棉花,为蛋宝宝做个小床,蛋宝宝躺在里面好舒服。
乐乐:可是,万一门被风吹关上了怎么办?鸟妈妈看不到蛋宝宝一定会担心的。
小凡:我知道啦,棍子可以做支撑,防止盖子掉下来。
欣怡:我发现这里有两个洞,正好可以串根绳子挂在树上。
乐乐:我找到一块纸板做鸟窝的屋顶,那样下雨天鸟宝宝就不会被雨淋湿了。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瞧他们的想法多么奇妙呀!粘合固定、穿洞固定、调整固定点(力的平衡),这里面融合了工程、技术、科学问题。教师为幼儿提供探究的环境和材料,为幼儿生成活动的开展创设提供相应的环境刺激,支持其自主探究。孩子可能不能理解复杂的概念,但当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生活感性经验后,能结合生活实例感受三角形的稳固性(数学),解决顶盖掉下来的问题(技术)。教师在追随幼儿兴趣的基础上将幼儿发展的关键经验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游戏中,落实幼儿为本的课程理念。
三、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以问题为载体深度探究
《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然探索强调开放式与生成化,教师应秉持开放的方式倾听孩子,梳理有意义的探索问题,观察识别孩子在探究中的表现与反应,有效支持、助推幼儿深度学习。
1.幼儿自发产生的问题线索。
《幼儿园保育与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活动组织中指出: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采用集体或小组的形式讨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随着教师视角向儿童视角的转变,我们发现幼儿学习的基础是理解,而理解要靠儿童自己的探索,“自己的问题”是儿童积极探索的源泉。
项目活动《花间事》,来源于幼儿对花朵生长环境的兴趣和疑问:“采下来花朵养在哪里?花朵生长需要什么?花朵为什么会枯萎?”等有意义的问题为线索逐步生成。活动初期,教师链接《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关键经验,将幼儿关于花的讨论以问题网络图的形式进行梳理,帮助幼儿明确探究任务,预设活动形式与内容。
表1:幼儿问题的梳理
罗列问题:
|
梳理问题:
|
引向工程性问题:
|
1.采下来的花朵养在在哪里?
2.花朵生长需要什么?
3.花朵为什么会枯萎?
|
关于花朵生命周期的资料收集与整理。
|
用什么工具或方法能让花保持得久一点?
|
表2:关键经验与计划
关键经验
|
活动目标
|
计划开展的活动
|
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
喜欢用涂涂画画表达一定的意思。
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他活动。
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
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
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能感知和发现物体和材料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
喜欢观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等大自然中美的事物。
|
S(科学):
1.了解花朵的生长因素。
2.知道做干花需要哪些条件。
T(技术):
1.尝试挑选出制作干花最适宜的方法。
2.使用剪、捏、缠等方式制作干花。
E(工程):
1.尝试使用辅助材料制作干花。
2.使用干花做出成品。
M(数学);
记录制作干花需要的时间,并比较哪种方法最快最好。
|
春花绚烂,呵护生机
小组活动:
1.掉落的花瓣
2.我有好办法
集体活动:
1.花可以摘吗?(谈话)
2.一起来护花(社会)
个体活动:
花儿为什么会发霉?(查阅资料)
|
拾起暗香,留住芬芳
小组活动:
1.干花是什么样的?
2.分组制作干花
集体活动:
1.花的小秘密(科学)
2.彩虹色的花
(语言)
小组活动:
1.制作干花的方法(亲子调查)
2.用电器做干花(亲子实践)
|
一纸花约,爱的沁香
小组活动:
1.我会包花
2.干花书签
3.干花香水
4.干花相框
集体活动:
花仙子(音乐)
个体活动:
花的美食(亲子制作)
|
2.师幼互动产生的问题线索。
教师要抓住生活和游戏中的教育契机,利用对话来调动儿童的好奇心,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在鼓励幼儿提问的同时,当幼儿在探究中遇到困难,发现新的兴趣点或教师想要深入了解幼儿游戏进展时,教师也可以在时机恰当时给幼儿“抛问题”,将幼儿的活动引向更深层次。如项目活动《花间事》中,摘回来的小花如何保存,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帮它们吗?"“这个问题引发了一场‘拯救花卉’的行动。为幼儿后续的生成活动搭建了问题支架,顺势引发了花与水的一系列讨论。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他们最终确认了三个行动。计划1:把枯萎的花放到水里面,让它喝很多水,就会活过来。计划2:用保鲜袋把花包住,可能病毒就不会到它们的身体里面了。计划3:把花放到太阳下面晒一晒。。在接下来的探究中孩子们自发分成三个小组采用日记记录发方式展开持续观察,最终发现了花朵生长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师还应注意提问的方式,多用“真实性提问”的形式抛问题。在与幼儿对话中,“真实性问题”要描述他们的行为、经验和经历的事件,而且要认真倾听和回应他们对事情的评论和建议,如“我刚刚看到你们在玩游戏,你们可以跟我说一说吗?”“我刚刚看到你用保鲜袋把花保存起来,你愿意跟我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吗?”等。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能想到的提问,让孩子们自己去做自己去想,自己去探究、发掘的"新大陆",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孩子们勇敢地思考、猜想提问的回答,并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四、唤醒教师主体意识,助推幼儿多元发展
自然探索活动的主要特色就是赋予了孩子自由的探究空间和自由的活动环境,是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成长的过程。而教师则成为幼儿成长中支架要素的有机部分,起了关键作用。教师不能简单地跟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提问题,而是要通过兴趣点和问题来判断教育的价值,“它通过管理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甚至通过引入激发而不是阻碍他们的困难或问题来使孩子的活动复杂化。”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看到在满身泥浆的小兔子家边上突然出现了个洞穴,非常新奇:"是小兔子挖的。""是小兔子把草吃光露出来的小洞。""那应当是小兔的厕所。"对于不一样的声音,老师说:"那咱们再仔细观察看看吧。"第2天,孩子们看到了正努力挖掘隧道的小兔子,经过一番探究后大家都觉得是小兔子不喜欢现在的新家,于是才会挖掘隧道,所以孩子们就动手为小兔做新家。把孩子们分为了各种各样的工作组,选料、设计、建造,边研究边解决问题。但是,在新家建成之后,孩子们发现小兔子依然会挖洞,于是老师们在安抚迷茫的孩子们的时候,也顺势把握了契机,"小兔子挖洞或许并非不喜欢你们给它做的家,是不是有别的原因呢?"这一问题引发了《逃家小兔》的项目活动,孩子们查找资源、调查、实验、猜测、验证,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积累了关于小兔的生活习性、饮食与作息规则的感性经验。
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发现和想法,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通过幼儿的兴趣,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将课程活动的创设和预设统一起来,运用等待、激励、提问和提供材料的方法支持幼儿的探索。
当听他人夸耀自已的小孩学英文、学算术时,我最骄傲的是,我的小孩懂得了小麦如何长大、蚕宝贝如何吐丝,他懂得了在生活中认真学习,在生活中发现美。"这是家长与孩子们共享的感受和成长过程。而自然探索课堂所给予孩子们的不仅是宝贵的知识和经历,是孩子们自主探索、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中的品格与力量,更是孩子们对生命的关爱、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M ].唐其慈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张雪门.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 M ].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