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科组沙龙
 
践行陶子思想,百变玩墨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12/5 10:29:32  点击:604

[  ]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本文就在幼儿园里水墨游戏的教学中,挖掘特色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循序渐进中让孩子体验水墨游戏的情趣。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选择易于表现的游戏化内容,提供多元的游戏化材料,建立利于创造的游戏化环境、给予富有个性的游戏化评价等,从而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玩中学;学中做; 玩墨 ;游戏化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在玩中生活,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成长。玩是人的天性,游戏更是孩子的至爱。《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规定“将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

水墨画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在幼儿园的教学中,主要是水墨写意,以简单的造型、浓淡的墨色变化来表达纯真的童真童趣。即将传统的技法和幼儿大胆想象、创新相结合的过程,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在幼儿水墨教学中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本次教研活动试图用一种新的水墨理念,来传达和表现,通过整合优秀的文化资源,引领孩子在自由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拓展新思维。在游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水墨的独特韵味,提升幼儿的审美品质和自由创作的能力。本文以园本教研活动“玩墨季”之“小脚丫的旅行”教学中的一点经验对此作粗浅的探讨。 
 
   序言:玩墨吧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他们生性好的。抓住小朋友爱玩的兴趣则是该阶段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一旦对水墨画产生了兴趣,注意力往往特别集中,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和鼓励,就容易让幼儿大胆、无拘无束的表现绘画的事物,同时,教师也抓住了幼儿这一特点,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

幼儿喜欢游戏就如同他们渴望阳光和空气那样自然。儿童画是童年成长的脚印。从歪歪斜斜的笔道和看似乱七八糟的图形开始,每一个儿童都遵循着儿童绘画成长的必然规律:涂鸦期——象征期——图示期——写实期。儿童绘画不仅是一种美术活动,更是孩子认识世界、表达感受、与人交往、获得肯定的一种成长方式。

我们的做法是设计贴近生活、凸显趣味的游戏情境,以游戏的形式给孩子提供丰富的体验活动,创设生动的表现平台,在体验和表现之间架起桥梁。

主题:“游戏”情境下的幼儿国画教育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教师在国画教育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手部力量,对孩子的发展都产生积极的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相机教学”。“相机”就是抓住时机,运用情境,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列女传》中也记载着孟子的母亲“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佳话。

国外,也有不少的教育家在教学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了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例如法国的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记载了教师把爱弥儿带到大森林辨别方向的实例。美国的杜威、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均对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儿童国画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以游戏为载体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是幼儿教育界的共识。具体到幼儿绘画教学中,指导者到底应做些什么呢?

笔者在从事幼儿园国画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尝试着抛弃传统的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此略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绘画题材具有游戏性

陶行知先生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幼儿喜欢游戏,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游戏中的角色,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把动物或事物拟人化,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教师应充分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在绘画题材筛选时注重游戏性。如小班玩墨活动《鞋印舞会》,教师以游戏性的情景“鞋子宝宝参加舞会”为主线,为孩子们提供了大的颜料调色盘,让他们尽情的创作、尽情地印画,体验印画活动的乐趣。以轻快的音乐为背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因为是鞋印舞会,所以教师在活动中为孩子们提供了较为轻快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在探索活动中,教师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引导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印画,在后面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又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活动,不去打扰他们创作,在孩子们需要老师指导的时候才介入活动。

小班玩色游戏活动《漂亮的衣服(滚珠画)》本次活动,让幼儿从玩色游戏为切入点开展滚珠画教学。旨在让幼儿在玩颜色的过程中,尝试用新的作画工具,初步培养他们对色彩的欣赏能力。小班幼儿在玩墨过程中,不会边观察边画,往往急于求成,画出的作品也就出现粗糙、散乱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语言指导、帮助幼儿完成作品。滚珠画,以其作画形式的有趣性和作画方式的简单化,深受小班孩子的喜欢。它改变了常规的作画工具,运用圆形的木珠,晃动小筐,使木珠在筐内随意来回滚动,通过滚动,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此次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绘画的兴趣,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简单有趣的作画方法,使孩子们增强自信,体验的作品成功的快乐。对幼儿来说,每一次美术活动都是一次有趣的体验,都是一次游戏。

二、优化绘画材料

要使游戏与绘画教学优化组合,就要优化与绘画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各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贝壳、饮料瓶、木珠、积木、毛根、纸团、鞋子等等,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到玩墨的乐趣,对水墨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绘画工具是绘画所需的主要材料,偶尔的改变能使孩子的绘画兴趣倍增。如:小班玩色游戏活动:彩色的路(绳画)

教师选择了幼儿熟悉的绘画工具——绳子,结合简单而有趣的歌曲《走路》,开展了本次玩色游戏。教师试图让幼儿在玩色,唱唱、画画、学学等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使幼儿能大胆的运用色彩,线条创造性的表现培养其绘画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是幼儿美术活动的目标之一。活动中大胆尝试将美术与音乐相结合,可以看到,幼儿充分感受到了新方法的乐趣,嘴里唱着歌,手里拖着小绳子,十分投入。在用唱歌的形式引导幼儿绘画时,有的幼儿提出:“三个点和三段圆滑线都是在跳”。这充分体现了孩子的创新意识。本活动在美术活动的材料上也做了大胆的尝试,将手中的工具材料(绳子),与绘画的工具材料(水粉颜料)有机结合,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创作的灵感,感受色彩、线条的变化,从而达到美术活动的目标。从活动效果看幼儿的作品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最重要的是幼儿从中感受到了美以及成功的喜悦。

小班玩色游戏活动:弹珠滚画

在玻璃球滚画中,孩子们用老师提供的三原色颜料和弹珠,自由在画纸上自由滚画,探索三原色在画纸上的神奇变化。孩子们讲述的兴趣很浓,老师就把孩子们的作品张贴在了作品展示栏中,孩子们看到作品很兴奋,七嘴八舌的讨论着,“呀,快看这是我的作品,你看红色和蓝色线合在一起的地方变成紫色了”,“我的也变了,是红色和黄色合在一起变成的橙色呢……”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我不禁反思,为什么孩子们会对这些画产生强烈的兴趣呢?我觉得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于这些作品是孩子亲自动手操作的,也是自主探索后发现的神奇变化,因此他们会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感。二是,由于这三原色的变化像魔术一样神奇有趣,更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三是每位幼儿在操作时选择的原料不同,所以作品呈现的结果也不同。因此他们愿意聚在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成果。

三、运用游戏化的指导语言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个教学活动,它必须承载着提升幼儿审美表现能力的使命。活动中教师适时的指导与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旦触及指导与评价,教师就会游离情景。那么如何处理好指导评价和游戏情景之间的关系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游戏情景语言让评价和指导游戏化。

1.激发兴趣

兴趣永远是所有活动最好的动力。游戏化的语言,常常能得到孩子的共鸣,从而激发起孩子的创作激情。在小班《球宝宝的旅行》中,我们是这样引导孩子的:“今天红红邀请我一起去旅行,我们来到了草地快乐的跳舞;走到了花园欣赏美丽的花朵,又去了游乐场,坐过山车。”“天黑了,旅行结束了送球宝宝回家吧。”“走累了就让球宝宝回家休息一下……”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投入到角色中,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作画技巧、常规要求。因此要始终明确把握绘画教学的目的,从孩子自身发展需要和教育的要求出发,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不断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教师在活动中“以球宝宝的旅行”为切入点,将角色特点进行深层挖掘,在范画时抓住孩子的兴趣,语言富有童趣。

2.技能指导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能较好地让孩子领悟绘画的真谛。如《彩色的面条》中,教师在示范画棉签作画时用儿歌提示幼儿:“棉签宝宝喝喝水,从上到下慢慢走,慢慢走,慢慢走,到家啦!拇指食指开汽车,嘀嘀嘀,嘀嘀嘀,嘀嘀嘀,到站啦!”儿歌念完,面条形象也出来了。撕纸环节,教师则是用“棉签宝宝在宣纸上要从上到下直直地画,然后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拉开,面条就完成了。”来提醒幼儿怎么撕纸。在此,形和色的指导都完成了。

3.作品评价

游戏化的评价既能激发孩子绘画的热情,又能作为教师的检查手段。教师为达到自己所预设的教学目标,运用游戏化的语言进行作品评价,能激起幼儿继续参与画画的兴趣。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儿童创作进行评价时,要顺应儿童的思维,尊重儿童的想法。在小班《毛毛虫找朋友》中,教师特意准备了三片“树叶”来检查幼儿画的毛毛虫的情况。孩子们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自己的画用语言表达出来。

四、设计的活动过程具有情节性

    题材、材料及指导语言的游戏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而过程和环节的游戏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要让游戏贯穿在绘画活动的始终,让孩子在游戏情境中创作。如小班的《球宝宝的旅行》,目标是“尝试用纸棒滚动布球,愿意讲述球宝宝旅行的事情”。在设计这个活动时,我们从幼儿的游戏兴趣出发,以一个有趣的游戏情节作为活动的线索:教师利用孩子们平时最喜欢玩的“赶小猪”游戏融入水墨教学,将纸棒布球宝宝作为教学用具,代替了传统的水墨画作画工具毛笔,符合小班幼儿学习水墨画的激趣原则。主要通过有趣的活动使孩子们对水墨画感兴趣,使他们有探索的欲望,孩子自己能够想和做的,让他自己去想,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水墨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让孩子尝试构思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在教师富有游戏性的指导语的推动下,孩子们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中。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显得非常自然。

结语:关于游戏情境下的幼儿国画教学的其他问题

1.游戏情境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作为游戏情景的设计者在活动实施中的作用非同一般。要使孩子认同游戏情景,愿意主动参与其中感受体验并大胆表现,执教者切不可以“教师”自居,应扮演游戏角色共同融入情景之中,教师自身要沉浸在情境当中,对情境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而这些内容学生见到的真实情景较少,有的只是通过老师的范画或者是书上才能见到,这样不仅局限了孩子的眼睛更阻碍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使之画出的东西形式化、程序化,缺少生活气息。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我们在提倡继承传统国画优点的同时,也要敢于抛弃其弊端。在教学中勇于探索不断寻求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使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为他们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中有所发展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3]陶行知.《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4]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5]蒋振世,新教学方法激活国画教学[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

[6]南海平,情境教学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2.1

    
 

 
 
无锡市云林幼儿园
园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云林街道云林中路333号 | 邮编:214000 | 电话:0510-88318711 进入后台管理
无锡市云林幼儿园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进行浏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苏ICP备090222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