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科组沙龙
 
读《早期教育中的生成课程》有感(缪俊雅)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7/12  点击:42

苏珊·史黛丝著的《早期教育中的生成课程(从理论到实践)》这本书首先论述了生成课程的定义及其理论框架,接着从实践的角度,以教师的实践经验为例,以观察为切入点,逐步深入到课程项目本身,分别阐释了生成课程中教师的团队合作、记录儿童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加强行动研究以促进教学实践等内容。

全书围绕着“生成课程”进行探讨,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学校正在进行的“微项目”活动,也是“生成课程”的衍生。

生成课程的确特别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因为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儿童的兴趣、需要及已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引导有效的学习,教师必须关注儿童,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但强调这一点并不否认课程的目的性。课程毕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目的性是课程永远抹不掉的特征。课程的目的既包含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也包含教育的个人价值——发展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因此,它既要考虑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也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既要满足儿童即时的兴趣和需要,也要促进儿童的长远发展。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跟着学生跑,一味地强调关注儿童当时的兴趣,而没有看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更为有效地学习,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并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那么,对生成课程的理解就只是形式上的,而没有把握住其实质。所以,生成课程既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

在实施生成课程中,教师可能是课程的设计者兼实施者,也可能仅仅是个实施者,儿童参与的只是预先设计好的方案的展开过程,即课程实施的过程。在生成课程中,儿童不仅参与课程的实施过程,而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的设计。教师在生成课程中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他要依据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产生的问题和困惑,支持、帮助、引导他们去研究、探索,和他们一起探究。这是一个师幼互动和相互应答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把生成课程称为师生共同建构的课程。生成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学得更生动、更有效,有利于发挥和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培养创新人才;对教师的潜能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利于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促进其专业成长。生成课程的问题主要在于实施的困难,因为它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要求很高。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而且包括其他许多方面。比如,我们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些很有教育价值的活动,有些活动中很有意义的事件(包括儿童的问题、反应、表现等)教师常常发现不了,捕捉不到。有时虽然捕捉到了,也注意引导了,但可能由于知识的储备不够,也可能由于思维不够严谨,经常认为觉得很不到位,活动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个问题也许不是生成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我们还没有足够的驾驭、把握这种课程的素质,致使活动流于形式,为生成而生成。因此,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可以很好的提高我们教师关于生成课程的理论知识,帮助我们教师在开展课程活动的时候给予一定的理论支持。

现在我们开展的“微项目”生成课程,从儿童出发,又回到儿童的课程;是儿童感动、想象和创造的课程;是扩展儿童的知识、能力和意愿的课程;是儿童寻找自我,创造主体的课程;是看见自己,发现别人,加强关联的课程;是活用过去,创造现在,想象未来的课程。课程的生成性要求教师不能死板地追随计划,而是要追随儿童,依据自己对幼儿细致的观察,从他们的活动中敏感地捕捉蕴涵于其中的价值,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课程教学活动,心中时时要有目标,眼中处处要有孩子。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多考虑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为幼儿的参与、为课程的发展,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足够的空间,使课程寓于过程之中,寓于生成之中,寓于师幼的互动之中,从而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无锡市云林幼儿园
园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云林街道云林中路333号 | 邮编:214000 | 电话:0510-88318711 进入后台管理
无锡市云林幼儿园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进行浏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苏ICP备09022204号-1